通货紧缩是什么意思?主要衡量标志是什么?
通货紧缩的意思
通货紧缩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既然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降,那么,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就必须解决两个以下问题:一是用什么指标来测度物价水平的变化;二是连续下降多长时间才可看作持续下降。
通货紧缩衡量标志是什么
反映物价总水平变化的指标,最为常见的不外乎这么三种: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即批发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
在此要说明的是,依据不同的价格指数来进行判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不同的价格指数在抽样时覆盖的商品范围不同,不同产品的价格变动对货币变动的反应时滞也不同(一般批发价格的反应快于消费价格),而且不同价格指数的测算都会存在各自的误差。应该说,三种价格指数都可作为测度指标,但综合分析,为了进行国际比较和考虑对居民的影响程度,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可能更合适一些。
而消费者价格指数又有两种:一种是同比价格指数,另一种是环比价格指数。这两种价格指数对于判断价格走势,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会出现差异。对于一般的分析判断,可以用同比价格指数,但据此得出的结论,对于轻度的通货紧缩可能不太准确。
对于专业分析,用环比价格指数来衡量和判断通货紧缩的出现、程度更为合理与准确,但限于统计资料的不足,用环比价格指数时要对统计数据进行专业调整。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免会有偶然事件的发生。如果因为突发事件导致物价的下降,而据此界定通货紧缩无疑是荒谬的。
那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确认发生了通货紧缩呢?这是一个需要繁杂论证和计算的课题,但有一个起码的标准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个时间,至少应长到能够判定物价的下降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这又与我们对经济形势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将是一个不断缩短的量值。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如果价格水平连续二到三个季度以上下降就应视作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