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购险成潮流 是否“保险”争议不息

来源:沃保网编辑整理   2015-10-12 10:30:52
导读: 国庆十一黄金周刚刚过去,“旅游时顺带一份保单”已经成为内地人去香港旅游的一种消费新常态。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今年上半年香港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新造保单保费为139亿元,占上半年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685亿元的20.2%。

对于不愿意承担人民币汇率风险的人群,随着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不断强化,近两年开始,香港保险公司也开始提供人民币计价的保单,若内地人士赴港购置保险,不妨问问能否选择采用人民币计价的保单,从而规避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事项,就是理赔可能遭遇的风险。比如,在香港买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内地居民购买香港地区的保险,若选择在内地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香港保险公司是否会承认是个问题。为此,投保当时就该仔细看清保单中认可的内地医院名录清单。

此外,内地人士在与香港保险机构发生纠纷后,由于必须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可能导致理赔过程费时费力。而且,香港的律师等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会比较惊人。

比如2012年就曾发生一个案例,内地一名北美精算师因其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的一张保单理赔时,与位于香港的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投诉至我国香港保险索赔投诉局,可惜该局回复称:“保险索赔投诉局的职责是处理投保人不满保险公司拒赔保险赔偿而引致的索赔纠纷,惟投保人必须是香港居民。由于阁下并非香港居民,因此基于职责范围所限,本局抱歉未能进一步跟进阁下的投诉。”所以说,异地购买保险的理赔纠纷和法律维权成本不容小觑。

此外,内地居民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保险的时候,若选择分期缴费,需要在当地银行办理一个用于分期缴纳保险的户头(通常是按月缴),头期、第二期保费通常在签单的时候就已经缴纳了,但后续保费还要投保人每期通过内地银行的柜面或网银先汇款到自己在香港办理的银行户头中,有些人可能因为疏忽遗漏,错过缴费,导致香港的保险公司扣费不成功,从而影响保单效力。若选择将每年所需的保费一次性打入账户中,则可能损失一些利息收入。香港的活期存款利率不高,而且还要收取不少小额账户管理费。

总而言之,“内地客”若想去香港投保,一则要找专业负责的保险顾问仔细咨询;二则要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免得后悔。

特别注意的是,所有合约必须去香港本地签约,内地客户需要到香港保险公司的认证处做认证,包括签署认证文件以及口头说明是否在香港签署所有文件。如果在内地签约,将被视为“地下保单”,无效且不受法律保护。

 

 

 

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沃保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沃保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先阅读《内容转载授权说明》,按照相关规定获得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资讯内容中如有提及保险产品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请以保险公司官方正式条款为准;如有涉及信息准确性偏差,请联系沃保官方客服。
0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相关资讯
右击另存为下载到本地

赴港购险成潮流 是否“保险”争议不息